距离国庆节不足一个月配资在线平台,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公告:将于10月1日正式永久关闭。今年5月,重庆杜莎夫人蜡像馆已先行离场。至此,这个曾在中国市场布局多座场馆的国际品牌,仅剩下上海、武汉两家分馆,且均在亏损边缘艰难支撑。
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故事,要从法国的一段“血色过往”说起。不少年长观众或许对法国电影《铁面人》有印象,影片主角据传是路易十四的弟弟。早在17世纪,法国人便有给濒死者制作蜡像、留存样貌的习俗。这一略显阴森的传统,成了蜡像馆的最初雏形。
其创始人玛丽·杜莎生于1761年,跟随导师学习解剖学与蜡像技艺。法国大革命期间,她被迫为路易十六、玛丽王后等殒命贵族制作死亡面具。
1802年,她带着300余件蜡像辗转至伦敦,以“杜莎夫人”之名开启品牌征程,将这种“死亡预热”的商业模式推向欧洲。早期蜡像馆以血腥恐怖为噱头,精准抓住市民阶层的窥视欲,意外成为当时的热门消遣场所,这段起源故事,沾满了浓浓的黑色幽默。
展开剩余70%1978年,默林娱乐集团收购杜莎品牌,加速其全球化扩张。2000年香港分馆开业,2006年上海分馆落地,2014年北京分馆亮相,鼎盛时期全球场馆达16座,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,中国市场一度成为其重要增长点。
进入中国后,杜莎迅速瞄准明星效应,试图打造“文化 美学”的高端形象。当时的许多演艺界名人都留下了他们的蜡像如成龙、李连杰、刘嘉玲等。2011年,上海杜莎为范冰冰定制的“龙袍蜡像”曾轰动一时:制作团队耗时三个月采集200余项面部数据,小到耳坠弧度都严格复刻,甚至特邀其化妆师操刀妆容。这座蜡像让场馆一度成为焦点,游客蜂拥而至。
但现实很快偏离预期——游客并未将蜡像视为文化与美学的结合体。现场乱象频发:有男子当众撕扯蜡像衣物、触碰隐私部位;粉丝排队亲吻蜡像嘴唇,导致表层蜡质脱落;某短视频平台上,“范冰冰蜡像没衣服”的话题获赞超8000次,评论区满是“反正不是真人,就是用来玩的”这类论调,精心打造的艺术感被消解殆尽。
新鲜感褪去后,蜡像馆的运营短板彻底暴露。其核心模式“明星效应 高价门票”难以持续:一尊蜡像制作成本超百万,年均维护费20万,仅靠门票收入根本无法覆盖成本。更致命的是,市场模仿者蜂拥而至——驻马店某商场的劣质范冰冰蜡像日租金仅200元,而上海分馆的正版蜡像租金高达2万元,正版蜡像陷入“有价无市”的尴尬境地。
科技浪潮的冲击,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静态展示 拍照打卡的模式,早已无法吸引年轻群体;虚拟偶像、AI互动等新形态分流大量客群。与此同时,运营成本持续高企:北京蜡像馆年租金超2000万,人力成本逐年攀升。据默林娱乐2024年财报显示,杜莎品牌减值达1.63亿英镑,成为企业亏损的主因。
当元宇宙来临,数字分身能实现无限互动时配资在线平台,静态的实体蜡像似乎正在失去存在的意义。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血色起源,到数字时代的黯然退场,杜莎夫人蜡像馆在中国的起伏,或许早已在它诞生之初的基因里,埋下了根源。
发布于:山东省佳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